top of page

秋分養生要點

已更新:5天前

秋葉

目錄


秋分,Autumnal equinox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,時間在農曆八月,歷時約兩週。北半球的秋分日期一般在每年9月22日至24日之間變化。


在秋分點的時候,太陽同樣直射赤道,南、北半球晝夜長度相等,所以白天和黑夜各為12小時。秋分之日後,北半球日照時間漸漸縮短,夜晚逐漸加長,氣候也由熱轉涼。古人以此為「陰陽均而寒暑平」的重要時刻,農事上則象徵秋收的開始,百姓會忙於收割與儲藏,為冬季做準備。為表重視,有些國家在這一日是法定假日。


更多有關秋分的資訊:


香港天文學會:

Starwalk:


大自然特點


金曰從革

《尚書·洪範》


立秋之後,秋季肅降收斂之氣經歷了一個半月的堆疊,來到到秋分時節,天地陰陽相半,晝夜均分,氣候由暑轉涼,萬物進入收斂、收成的階段。四季之中,秋季屬金,金曰從革,意指金具有順從(從)、革除(革)的特質,引申為收斂、沉降、肅殺、清潔和變革等特性。 《禮記·月令》記載秋分有「三候」,描繪此時的大自然特點:


  • 一候:雷始收聲 —— 雷代表陽氣甦動,現在陽氣漸收,雷鳴止息;

  • 二候:蟄蟲坯戶 —— 昆蟲封穴,準備閉藏;

  • 三候:水始涸 —— 河水水位漸落,燥象顯現。


此時大地從盛轉衰,萬物皆有「歸藏」之勢。這些自然變化提醒人們,秋分之後宜順應「收」之氣,減少外放與耗散,調養身心,以為冬季的養藏作準備。


人體變化

季節之陰陽變化
秋分是陰陽平衡的時候

肺臟與津液的變化


隨著陽消陰長,人體開始進入「內收」狀態,新陳代謝逐步放緩,氣血不再像夏天般外放,而是傾向於收藏。在五臟屬金,與秋氣相應,最容易受燥邪侵襲。秋燥耗損津液,常見口乾咽燥、皮膚乾裂、乾咳少痰、大便秘結等症狀。當肺氣受損,全身氣機亦受阻,體力下降,抵抗力減弱。


情志的影響


另一方面,情志也隨季節而變。秋屬金,金氣主收,在情志上主「憂悲」,《內經》有言:「悲傷肺。」秋分時,萬物漸收,人心隨之易感傷感慨,許多人在秋分前後會不自覺感到情緒低落、易生感傷,這就是所謂「秋悲」。若憂思過度,反過來會損耗肺氣,使身體更虛弱。故而此時除了注意飲食起居的調養,保持心境安定亦尤為重要。


夏季失養的後果


四季變化是一環扣一環的,要是夏天沒有好好養生又會怎樣呢?

《素問‧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「夏不養長,秋必病瘧。」若夏季未能順應陽氣生長,過度勞倦、縱情暑熱或耗損津液,錯失了長養陽氣的機會,到了秋天就會無陽氣可收,就好像夏天沒有種田,秋天就沒有收成。到了秋分之際,肺氣虛弱就更難抵禦秋燥與寒涼。此時容易出現寒熱往來、身體虛弱、乏力等病理反應,顯示四時變化彼此相因,夏養不足必然影響秋收之效。


整體而言,秋分是人體從夏季外放轉向冬季內藏的關鍵節點。若能因時制宜,補津潤肺、收斂情志,便能為入冬儲備更佳的元氣。


秋分的養生要點


秋冬養陰


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……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;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。」此處強調,秋分之後應順應「收」與「養陰」的特點,以備冬季閉藏。陰為津液血脈之源,陰平則陽自和。若陰虛則燥邪更易乘虛而入;若陽虛則寒氣更易內侵。

唐朝醫家,藥王孫思邈在其著作中提及過秋分之後的養生大方向:「秋分之後,涼風始起,宜養肺氣,少食辛辣,多食酸味,以收肺氣,固津液。」提倡飲食調養,主張「少辛增酸」以助秋收。


1. 陰陽平衡之人(普通人)


若人體陰陽調和,此時陰陽各半,是身體最感舒適的時候。為適應四時變化,秋分後適宜早睡早起,隨順日夜節律。平時保持神志安寧,避免過度耗散精氣。飲食起居上只需順應節氣,不妄進補、不妄消耗,即可維持平衡。《內經.素問》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」


2. 陰虛之人


陰虛之人體內陰津不足,有些人會因此夾有虛火,常見口乾咽燥、午後潮熱、盜汗、便乾等表現。至秋分,秋燥正盛,更耗損津液,加重此類不適。此時陰虛者尤需重視養陰潤燥,避免進食辛辣、燥烈之品,以保護陰津。另可多食用養陰潤燥之水果、食物,使陰得充養,方能制陽,調和於內。


3. 陽虛之人


陽虛體質者新陳代謝慢,多畏寒肢冷、精神不振。秋分以後,陰盛陽衰之勢日益明顯,更顯其陽氣不足。《內經》曰: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」這裡提醒我們,陽虛之人須善護陽氣之根。注意溫差、避免受涼、以免陰寒內盛,阻滯氣血,導致冬季更易受病。年長或體弱之人,可適當進補,酌用補氣補陽的藥膳,提升體質。香港人有習慣秋冬進補,海味商此時節正忙著為新返貨的鹿茸進行加工切片準備零售,正正為這類體質的人士服務。


總之,秋冬養陰為大勢所趨,但因體質不同,調養重點各異。陰陽平衡者以守其常;陰虛者以滋陰潤燥為急;陽虛者則宜固護陽氣,以達陰陽平衡。


秋季養肺


肺臟在五臟屬金,與秋氣相應。肺為嬌臟,最怕燥邪。秋分之際,氣候漸涼而乾燥,易傷肺津。若肺氣受損,則出現乾咳少痰、咽乾喉痛、皮膚乾裂、大便秘結等症狀,甚至引動宿疾。


此外,肺主悲憂。《內經》言:「悲傷肺。」秋季萬物凋零,人心易感憂思。若情志過度,則進一步損傷肺氣,出現胸悶、氣短、抵抗力下降。這說明秋分之時,調養肺臟不僅是生理上的潤養,亦需兼顧情志的收斂與安寧。


因此,秋季養肺有三大要點:


  • 潤養陰津:防止秋燥傷肺,適量多飲水,多吃雪梨、百合、銀耳等滋潤食材。

  • 護持清肅(保持肺氣清潔、順暢下降):避免煙塵濕濁,少吃辛辣煎炸,讓呼吸道保持清爽。

  • 適度收斂:早睡早起,收斂精神與作息,避免過度耗散,以順應秋季「收」的特性。


肺氣若能清肅有序,則百脈得以調暢,津液得以滋養,為冬季的閉藏打下堅實基礎。



秋分養生小貼士


秋分時,陰陽平衡逐漸偏陰,肺氣易受燥邪影響,人體應順應秋令「收斂養陰」,保持精氣安寧。


  • 飲食調養:少辛增酸,多食梨、百合、銀耳、枸杞等潤肺養陰食材,助肺氣收斂、津液充足。

  • 起居作息:早臥早起,順應日夜節律,避免過度勞倦,以防肺金受克。

  • 適度運動:選擇輕柔活動如散步、太極,促進氣血流通,又不耗肺氣。




把握秋分養生的黃金時機,潤肺養陰、收斂精氣、保持清肅,用心照顧身體、調整作息、適度運動,讓健康成為日常習慣,就可以為冬季的閉藏打下堅實基礎。


Harvesting in Autumn

新築場泥鏡面平,家家打稻趁霜晴。

笑歌聲裡輕雷動,一夜連枷響到明。


《四時田園雜興·秋日》南宋.范成大


留言


聯系網店客服

Online Shop Customer Hotline

​​+852 9531 0790​

TCM LAI Limited
15/F, Po Cheong Commercial Bldg,
29 Prat Ave, Tsim Sha Tsui, Hong Kong

 

尚蓁中醫診療中心

香港尖沙咀寶勒巷29號寶昌商業大廈15樓

電話: +852 9531 0790 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診症時間:

Weekday: 10am - 7pm

​​Saturday: 10am - 4pm

*By Reservation

免責聲明:

本網址所提供的資料(簡稱“資料”)只供參考之用。雖然我們已盡力確保這個網址上的“資料”的真實性,但本網頁並不對該等“資料”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。本網址上的“資料”亦不構成向瀏覽者推銷、邀請、提供或保證。

  • Whatsapp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Thread

© 2022 by TCM Lai. Proudly created with Chat Foxy Company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