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雨水養生要點 (廿四節氣系列)

已更新:3月15日

雨水小知識 + 養生貼士


什麼是雨水?


立春後繼之雨水。且東風既解凍,則散而為雨矣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

Rain Water on grass
「正月中,天一生水,春始屬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後繼之雨水。且東風既解凍,則散而為雨矣。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

雨水,Rain Water,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個節氣,時間在農曆1月維持2週,北半球的話,雨水日期一般在每年2月18日至19日之間變化。


雨水節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,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。時至雨水節氣,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,這時的北半球,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,氣溫回升較快,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,並漸漸向北挺進;與此同時,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,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,形成降雨。


雨水
雨水



大自然特點


節氣中的雨水有兩層意思:一指天氣回暖,降雨量開始增加;二指降水形式,由降雪過渡至降雨。所以,雨水不僅代表降雨的開始,也表明了雨量開始增多。


古代有「一場春雨一場暖」的說法,雨水時節,意味者天氣開始回暖,是大地回春的重要節點。但要注意氣候仍屬於多變,時冷時熱,故厚衣棉服不可驟減,以防風寒侵入而致病,同時因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。


香港地處嶺南,天氣較北方溫暖,此時濕氣更明顯,居住低窪地區、接近郊野地區的人士應該開始看到牆身冒出水珠,「回南天」悄悄來臨。


一候水獺祭魚、二候鴻雁來、三候草木萌動

古人將雨水分為三候:一候獺祭魚、二候鴻雁來、三候草木萌動。這個時候水獺開始捕魚,水獺會將捕到的魚擺在岸邊,彷彿先祭祀後才食用;候鳥再度開始遷徙,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;之後草木開始抽出新芽,大地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。


在人體的影響


春夏養陽
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」,寒底人士辛苦日子漸遠,保養陽氣的時候到了。春季尤當注重肝和肺的健康。


乍暖還寒、肺疾頻發

由於初春乍暖還寒,晝夜溫差大,加之晴雨不定,人們很易被虛邪賊風入侵,所以春季是流感和敏感疾患的高發季節,人們容易出現皮膚敏感、濕疹、鼻敏感、氣管敏感、支氣管疾病、哮喘、等等疾患。


調養小貼士


1. 飲食

  • 時令食材

中國傳統講究「不時不食」,選取當季得令食材是養生一大重點。初春草木開始抽出新芽,雨水時節當令食材包括各款幼苗嫩芽,常見如芽菜、豆苗、蘆筍、韭菜、葱,本港較少見如薺菜、香椿、熊蔥等等。

韮菜 Garlic chives
韮菜 Garlic chives
豆苗 Pea Sprouts
豆苗 Pea Sprouts

蘆筍 Asparagus
蘆筍 Asparagus

健脾怯濕

春季濕氣重,可適量食用健脾怯濕食材如淮山、芡實、陳皮、麥芽等等食物、促進脾胃排濕功能。


適用湯水:

2. 作息

作息不需如冬季般早早入睡,由於日照時間漸增多,活動時間可以相應增加。春季宜早起,在開揚的地方散步,平日為人處事宜鼓勵、不宜壓抑,順應春天生發之氣,乃養生之道


3. 運動

宜緩不宜急,多做伸展、拉筋等等保養筋及關節的運動,簡單如伸懶腰、講究如八段錦,也是春季適宜之運動。


八段錦
八段錦

推薦影片:



《黃帝內經》簡單概括春天的養生,可作參考:

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,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髮緩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。

《黃帝內經.素問.四氣調神大論》





《春夜喜雨》

唐.杜甫

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

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

野徑雲俱黑,江船火獨明。

曉看紅溼處,花重錦官城。

春雨
春雨

撰文:黎桂珊醫師

Comments


聯系網店客服

Online Shop Customer Hotline

​​+852 9531 0790​

TCM LAI Limited
15/F, Po Cheong Commercial Bldg,
29 Prat Ave, Tsim Sha Tsui, Hong Kong

 

尚蓁中醫診療中心

香港尖沙咀寶勒巷29號寶昌商業大廈15樓

電話: +852 9531 0790 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診症時間:

Weekday: 10am - 7pm

​​Saturday: 10am - 4pm

*By Reservation

免責聲明:

本網址所提供的資料(簡稱“資料”)只供參考之用。雖然我們已盡力確保這個網址上的“資料”的真實性,但本網頁並不對該等“資料”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。本網址上的“資料”亦不構成向瀏覽者推銷、邀請、提供或保證。

  • Whatsapp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Thread

© 2022 by TCM Lai. Proudly created with Chat Foxy Company 

bottom of page